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六安市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造林资源科发布时间:2016-11-29 10:48
字号:


六政办〔201674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六安市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61129

 


六安市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依据安徽省《林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及《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现制定《六安市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林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市致力于绿色发展战略,坚持围绕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紧抓“三项基础”、“八项生态重点项目”、“六大主导产业”的建设格局,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林业建设任务,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屏障,为建设幸福六安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造林绿化成绩斐然,生态质量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实施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百万亩油茶行动计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长江防护林等国家、省重点工程建设。一是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13.02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现有林培育48万亩、森林抚育95万亩,森林资源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二是城乡绿化水平实现整体突破,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5个,森林村庄303个,森林长廊示范段431公里,义务植树2.21亿株,尤其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我市按照总体规划要求,统筹实施城区绿化、乡村绿化、园区绿化和景区绿化,造林绿化蓬勃发展,城乡绿化水平大幅提升,绿色生态六安和宜居六安建设成效显著。
  (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依法有序,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森林资源快速增长。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102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71%,林木绿化率达到48.51%,活立木蓄积3239万立方米;二是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5‰以内,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各项林业检疫目标任务,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88%,测报准确率89.6%,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8%,全面完成省厅下达的“四率指标”,防治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娥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取得积极成效;加快建设自然保护区,已建立了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舒城万佛山、霍山县佛子岭、霍邱县东西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健全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规范了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经营管理,全市现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57家;湿地保护稳步提升,现有湿地面积8.36万公顷,湿地生态质量下降趋势得到一定的遏制。
  (三)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按照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传统林业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林业产业不断培育发展,现已基本形成木材产业、竹产业、油茶产业、苗木花卉产业、特色林业经济产业、森林旅游产业等六大主导产业,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持续快速提升。到2015年底,与2010年相比,全市林业年总产值巳由94.4亿元增加到342.9亿元,总量增长近3.6倍,林业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为29.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全市有3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53家省市级林业龙头企业,已建成100多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100多万亩经济林基地,林农收入较大幅度提高,山区林农林业综合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
  (四)林业改革深入推进,发展动力明显增强。一是全面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依据商品林和公益林培育目标,采取不同的生产经营模式,并通过新一轮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已完成林权勘界发证主体改革任务,发证面积923.93万亩;二是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稳步开展。召开了国有林场改革机构专题会,对国有林场现状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为改革提供了依据和方向;三是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有序推进。集体林权流转逐年增多,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和林业大户已经成为林业建设主体,社会办林业正在走向热潮;林权抵押贷款迅速增多,成为林业投融资的重要渠道;森林保险稳步推进,为林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增强了林业生产活力,推动林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二、“十三五”林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变化,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一是交通建设全面突破,改变了我市区位条件,形成大交通格局网络,交通便捷,促进了我市林产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全面实施大别山区连片山区扶贫开发战略,国家、省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行精准扶贫,为实现我市林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三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迅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提高了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热情日益高涨。
  与此同时,林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生态建设成果巩固难度加大。我市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易涝易旱,地质灾害频发,林区自然灾害生态恢复及基础设施重建尚需长期努力;经济建设征占用林地数量快速增长,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违法运输、非法占地等违法行为依然存在,生态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大交通格局的形成,物流通畅,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形势日益严峻,加大了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难度;森林旅游的深入开发,林区人流增多,野外火源控制等火灾隐患增加,森林防火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二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质量有待提高。森林乔木林亩均蓄积3.52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针叶林比重占60%以上,中幼林和低产低效林居多,可采伐利用的成熟林资源少,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平原地区和城市乡村缺林少材,与全面建设绿色生态六安的要求还很不相适应。
  三是林业产业实力不强,林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林业产业竞争力不强,精深加工企业少,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特色林业基地分散,除毛竹、油茶、板栗、苗木花卉基地聚集较为明显外,山核桃、水栀子基地规模小、辐射范围不广。“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还比较低,林业在繁荣山区经济中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四是林业改革任务艰巨。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任重道远,林权交易、林权抵押、森林保险、林业“三防”、林地保护、林木采伐管理等林业发展支撑服务方面的措施不够完善。林业生产经营单位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任务艰巨。另外,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与现实林业发展需要还存在差距,林业建设任务和资金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三、“十三五”林业发展思路
  (一)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依据,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和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基准,把我市建成森林生态体系更加完善、林业产业体系更加发达、森林文化体系更加繁荣,实现林业资源总量、生态承载量和林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的林业大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把保护生态作为林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把兴林富民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宗旨,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通过兴林富民切实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全面深化林业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国有林场改革,不断向改革要动力、要红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广泛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全面提升林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依法治林的原则。加快林业科学立法、建立完善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林业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维护生态安全。
  (三)规划目标
  到2020年六安市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启动实施林业增绿提效行动,推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巩固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造林绿化成果,强化抚育管理;优化国土绿化空间布局,使生态承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提升;加快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大力发展高效林业产业、提高林地生产力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有力促进大别山贫困地区脱贫,实现山区农民林业综合收入逐年递增。
  林业增绿提效目标: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比“十二五”末增长2.29%,林木绿化率达到50%,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3400万立方米,增长5%。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2%,集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有林地面积不少于1050万亩,湿地面积不少于8.36万公顷,珍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林业产业产值增加到400亿元,增长21%。林农经营林业的收入年均增加10%以上,森林生态综合效益年增长10%以上。
  (四)规划布局 
  围绕国家主体功能建设点示范、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国家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结合我市大别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以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设为主体,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加快实施水源涵养林建设,努力构建森林生态布局。
  1. 南部山区。该区域主要包括金寨县、霍山县、舒城部分乡镇。以天然林和水源涵养林为骨干,在南部山区打造生态公益林体系。重点是在六大水库上游、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区、森林公园、主要河流沿岸,采取培育为主,封造并举,严格管理,建设生态公益林,充分发挥其水源涵养生态防护和水土保持功能,同时抓住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契机,重点发展毛竹、木本油料等经济林果。
  2. 中部低山丘陵区。该区域主要包括金安区、叶集区、裕安区、舒城县和霍邱部分乡镇。以高效经果林、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为骨干,在低山丘陵打造商品林和经济林基地。利用低山丘陵土壤相对深厚肥沃的优势,营造油茶、毛竹、杨树等树种,使经济林建设逐步由山区向低山丘陵、平原地区转移。
  3. 北部平原区。该区域主要包括金安区、裕安区的部分乡镇,霍邱县主要乡镇。以丘岗地,农田林网,主干道路、河流,四旁地及矿山修复区为重点,大力拓展造林空间,积极开展四旁植树和补绿增绿造林;以城镇绿化和绿色长廊建设为骨干,构筑城乡绿化美化新框架,推进森林长廊建设,加快铁路、公路、河流沿线绿化建设,积极推进淠河经济带发展美国薄壳山核桃基地。
  4. 城乡森林网络。推进城乡森林网络建设,加快“森林城市”的创建步伐,弘扬城市生态文明,发展城市旅游,遵循“让森林进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以“城乡一体,生态和谐”为原则,努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以“一心、二网、三环、五组团”(一心即六安中心城区、二网即由遍及六安市的道路绿色长廊和水岸绿色长廊构筑成市域的路域廊道绿网、水系廊道绿网、三环即中心城区都市绿色防护环、区县结合部绿色防护环和市域外围绿色防护环、五组团即以霍邱、舒城、叶集、霍山和金寨建成区为核心建成组团式的城镇森林体系)为空间布局结构,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建立城市与乡村联动互补的国土绿化机制。
  5. 林业产业加工集群。以六安城区及各县(区)城为骨干,构建林产品加工开发新框架。集中优势技术和资金,在六安和各县(区)城区组织有一定规模的林业龙头企业,培育林业产业集群,依托产业集群优势,扩展林业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林业产业集群格局,推动林业经济快速增长。
  四、“十三五”林业规划重点
  “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实施好二项林业改革工作任务、三项林业提质增效措施、四项林业基础保障工程、五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六大森林生态保护项目、七大林业主导产业。
  (一)二项林业改革工作任务
  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县级林权交易平台,加强森林资源评估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林业融资担保机构、林权收储中心,大力培育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适合农户家庭经营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维护林农承包权益,使林农得到实惠。加快推进林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改革完善林权流转管理,全面加强林权登记及林改档案管理。要保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丰富经营权,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和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和完善林权改革和林权保护管理机构,加强林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处仲裁管理,做好林权管理信息系统和林权交易平台建设。
  2. 国有林场改革
  到2017年底,全面完成15个国有林场改革任务,推进国有林场政事、事企分开,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健全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健全职工转移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
  (二)三项林业提质增效措施
  1. 中幼林抚育经营措施。落实好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全面启动中幼林抚育工程,抚育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杨树、毛竹、油茶、杉木、山核桃等。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通过实施抚育、间伐、培育、更新等森林经营措施达到提高森林资源质量、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森林卫生状况,加快林木生长,增强森林抗灾能力,改善林木品质,不断增强木材、林产品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在全市实施中幼林抚育经营项目60万亩。
  2. 低产低效林改造措施
  按照“科学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生态公益林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为目标,商品林以定向培育短轮伐期原料林、丰产林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为目标,采取补植、封育、更新或调整等改造措施,改善林分结构,着力提高森林质量,提高木材、林产品以及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十三五”期间,改造低产低效林20万亩。
  3. 林业科技支撑措施
  林业科技是林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核心,要全面提升林业发展科技水平,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强化优势、缩小差距,提高林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力争在相对优势领域加快发展。要抓好林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集中力量组织开展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林业生物技术与良种战略、森林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林业产业发展、互联网+智慧林业、林业创新能力建设六项林业科技工程,增加林业科技的有效供给和储备,提高林业科技的整体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和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加强与林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联合协作,走产学研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道路,鼓励、吸引社会力量进入林业科技领域创新创业,支持企业建立林业技术研发中心,提高林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好林业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强化林业行业培训,加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林业行业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为林农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
  (三)四项林业基础保障工程
  1. 森林生态检测体系建设
  一是全面开展森林资源和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建设。依托全市森林资源“一张图”,录入年度动态更新信息,形成“一个体系、一个库、一套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林地、森林资源“以图管地”的精确调查与有效监管,提高对有林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的监测效率与精准度。二是成立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机构。组建专兼职综合监测专业技术队伍,加快综合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成1个市级综合监测中心和四县三区综合监测站体系,实现综合监测斑块调查的信息采集、管理、自动化服务和更新,更好地为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生产经营提供信息服务。
  2. 林木良种建设
  林木良种建设坚持“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的理念,加快重点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建设和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保存。一是全面推进良种壮苗造林,确保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基地供种率和优质苗使用率都达到90%以上,其中,商品林造林全部使用良种。二是加强良种研发,选育良种5个以上,其中经济林树种良种2个以上。三是加强林木良种基地营建与管理,以国有林场、苗圃为依托,按照续建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加强以油茶、山核桃等为主的木本粮油树种和珍贵用材树种等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有效保护林木种质资源。四是建立和完善市、县二级林木种苗管理和质量检验机构,加强林木种苗机构和执法能力建设,强化林木种苗管理人员培训,建立种苗服务网络。
  3. 林业基础平台建设
  一是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战略和棚户区改造政策,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整合多渠道资金用于林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出道路、通讯、安全饮水和用电保障等民生工程,改善林业基层职工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二是基层林业站所建设。积极争取森林公安派出所、基层林业工作站、木竹检查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基本实现林业基层站所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三是基层林业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林业队伍的规范化建设,理顺基层站所经费供给渠道,做好岗位执法培训,提高林业基层站所的执法、管理服务能力,提升林业管理水平。
  4. 林业网络化建设
  一是全力抓好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咨询平台、林权交易平台、林业电商交易平台等四个平台建设,实现市、县林业部门、同级政府相互间的联网和信息交流。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培育管理信息系统、生态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森林防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管理信息系统、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等六大系统建设。三是加大简政放权和政务公开力度,全面推进网上行政审批,实现与公众的信息互动。四是建立林业资源信息化数据库建设,建好林业工程数据库、林业经济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以林业信息化推动林业现代化,引领林业向“智慧化”迈进。
  (四)五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1. 林业增绿提效工程
  一是全面完成省下达我市的2016年度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13.6万亩新造林建设任务。二是开展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的回头看和补缺补差工作,全面核查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几年以来新造林建设情况,对成活率、保存率未能达到标准的及时开展补植补造,确保工程任务的全面完成,通过省级总验收;三是加强对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造林的管护抚育,切实巩固和提升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建设成果;四是全面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在全面完成和巩固提升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果的同时,继续按照“主攻平原,提升丘陵、巩固山区”的造林绿化建设思路,加快城乡造林绿化的步伐,推动全社会植绿、护绿、爱绿,提高全市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到2020年完成造林面积30万亩。
  2.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
  一是加强对现有退耕还林的管理和提升,巩固好已有退耕还林成果。切实保护好退耕农民的合法权益,抓好专项规划的实施,确保已经退耕的坡耕地不反弹。二是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到2020年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确保 25度以上的坡耕地、15-25度重要水源地坡耕地的全面退耕还林,进一步完善大别山生态屏障和江淮分水岭生态屏障功能建设,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控制水土流失,改善林区气候环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生产走向稳产增收提供生态保障。
  3. 森林长廊建设工程
  到2020年创建森林长廊示范段300公里。一是对312国道、合六路南通道、合武、宁西铁路(六安段)绿色长廊进行全面质量提升,高标准建设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示范路段。二是继续实施三线三边绿化提升工程。全市铁路、公路长廊绿化率达到95%以上,河渠绿化率达到90%以上,“三边”荒山荒地全面绿化,城乡绿化增量提质。三是突出一谷一带建设。以茶为媒,全面提升茶谷沿线绿化,突出地域特色,打造500里茶谷绿色生态廊道;以水为介,推进淠河全流域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打造百里绿堤。
  4. 长江防护林工程
  十三五期间,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10万亩,其中新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通过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林地生产力得到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项目及周边地区的农田稳产高产,从而达到净化空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目的。
  5.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城乡绿化提升工程
  一是大力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按照《六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和《六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中规定的目标任务加速推进,以五大体系40项指标为基础,实施好重点绿化工程建设、做好创森宣传、档案整理等一系列工作,列出路线图,明确时间节点,确保按时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二是开展“三项创建”工作。突出“一心一廊”,以六安中心城市和县级城镇为重点,营造环城林带、城中片林、公园绿化,抓好集镇绿化;实现见缝插绿,拆违建绿,迅速提高集镇整体绿化水平;抓好新农村造林绿化,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大幅度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规划到2020创建省级森林城市2个、省级森林城镇30个、省级森林村庄300个。
  (五)六大森林生态保护项目
  1. 公益林保育项目
  我市已经列入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要进一步加大大别山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紧紧围绕六大水库、重要水源地、重点抓好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霍邱县、裕安区、金安区六个县区597.71万亩重点公益林建设。完善公益林基础信息动态监测,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科学经营,探索发展林下经济,提质增效,提高森林资源涵养水源、水土保持能力,有效提升区域生态功能。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的全面监测与评价,促进社会更加关注森林、关注生态。
  2. 天然林保护项目
  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实现停止国有林场和集体、个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规划重点任务是将全市416万亩天然林和有培育成为天然林潜力的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全部纳入天然林保护范围。以保护现有天然林资源为目标,把“减产、分流、再就业”作为重点的工程实施思路,进一步发挥重点地区森林的生态屏障作用。到2020年,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调减重点生态保护区森林采伐限额,同时杜绝一般生态保护区超限额采伐,生态保护区内坡耕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加快培育天然林资源,尤其是要加强对大别山五针松、霍山石斛、银缕梅等野生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建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示范区,加大保护力度。
  3. 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
  完善湿地资源总量管理,扎实做好湿地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湿地公园建设。将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重要湿地纳入禁止开发区域,采取设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方式予以保护,对其周边范围内的非基本农田耕地实施退耕还湿。通过实施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和恢复,有效恢复湿地。
  4. 森林防火项目
  强化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广泛应用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控、航空防灾应急等现代装备,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建立林火预测预报系统、林火监测监控系统、林火阻隔系统、林火信息通讯系统、林火扑救系统五大系统,全面建设森林防火责任、信息、救灾体系,提升应对森林火灾的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以减少或严格控制森林火灾为出发点,实行“质量、进度、资金、物资”项目管理,全面落实森林防火目标责任制,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程序,组建通畅指挥网络,落实森林防火应急预案,确保年度森林火灾损失控制在0.5‰以内。
  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加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构建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实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格化管理,建设市、县两级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警中心,形成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监测预警网络。开展防治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进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规范化、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加强市、县两级检疫实验室建设,加强有害生物传播扩散源头管理,抓好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复检,推进应施检疫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全过程追溯监管平台建设,加大对造林苗木、重点涉木企业、涉木市场、涉木工程等检疫监管力度,全面提高检疫御灾能力,有效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加强应急防控指挥系统建设,加强应急防治设备、药剂储备,开展防治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推进无公害防治技术以及航空作业防治、地面远程施药等先进技术推广运用,提升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水平,推进社会化防治工作。到2020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9‰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89%以上,灾害测报准确率达87.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主要有害生物常发区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健康。
  6. 古树名木保护项目
  开展第三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进一步查清全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种类、分布、生长状况等,全面掌握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建立全市古树名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动态监测体系,全面落实古树名木分级鉴定、建档管理、挂牌保护。抢救和复壮濒危、长势哀弱、受威胁的古树名木,加强古树名木周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六)七大林业主导产业
  1. 木本油料产业
  继续发展油茶、山核桃、油用牡丹、盐肤木等木本油料基地,对低产低效林进行有效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将科技作为提升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关键,促进林农增收。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木本油料基地120万亩。新建木本油料基地10万亩,其中新造油茶、山核桃各5万亩,尤其突出在淠河经济带加大发展薄壳山核桃力度,积极开展林粮间种、林药间种和林下养殖业,实现以短养长。加大木本油料低产改造,完成油茶抚育低改10万亩以上,积极开展大别山核桃的低改抚育工作,扶持一批国家和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本地本粮油基地建设,新增油茶等木本油料年加工能力5万吨,实现木本油料产业综合值超过60亿元,其中出口创业5亿美元以上。
  2. 竹产业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和科学管理化的要求,以大型企业为龙头,扩大科技示范园建设范围,因地制宜开展毛竹等基地建设,对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打造“皖西竹产业强市”,以霍山、金寨、裕安等山区县大力发展毛竹,丘岗县区发展元竹为主,规划到2020年竹林总规模达100万亩,新造林5万亩,其中笋用和笋材两用林2万亩以上,完成现有林质量提升10万亩,建立竹子科技示范园3个,实现竹产业产值达到40亿元。
  3. 特色经济林产业
  建成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50万亩。以抚育改造为主,重点发展以杜仲、黄柏、厚朴、黄连、红豆杉等树种为主的木本药材林基地5万亩;以完善林果为主,发展以板栗、山核桃、猕猴桃、脆桃、葡萄等为主的经果林基地45万亩。实现特色经济林产值30亿元,使我市经济林培育产业逐步走向基地化、规模化、良种化、优质化、产业化的轨道,大力加快发展木本药材和经果林产业发展。
  4. 林下经济产业
  发展林下经济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着力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品”, 以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为重点,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业以短养长和农民增收致富。进一步加大对沿一谷一带发展林下中药材与蔬果种植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沿一谷一带的大别山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示范基地的建设。到2020年,实现林下经济总面积30万亩以上,创建50个林下经济示范点,林下经济产值达到20亿元。
  5. 花卉苗木产业
  出台鼓励、扶持花卉苗木企业发展政策,支持、引导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花木流通市场,建立产、供、销相配套生产经营体系,形成以花卉企业和专业户为骨干的多元化投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花木生产新格局。以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等区域的花卉苗木基地和骨干苗圃为基础,加大景观花木苗的培育,通过强化科技支撑,落实政策扶持,新建良种基地、采穗圃、母树林,打造江淮丘陵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建设、花卉休闲基地建设、花卉生产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花卉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等。到十三五末,实现建成花卉苗木基地10万亩以上,年产值超过20亿元的目标。 
  6. 森林旅游产业
  大力推进天堂寨、白马尖、马鬃岭、万佛山森林公园景区,“一谷一带”、“九十里山水画廊”等生态旅游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全市新开发2个生态旅游景区,建设1个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成各县区1个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完善生态文化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药文化等文化产业,举办各种生态文明论坛主题活动,传播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到2020年,全市年生态旅游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接待游客达到4000万人次以上。
  7. 木材产业
  全市木材生产以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为重点,建立木材原料林150万亩,其中新建10万亩,培育基地140万亩;以叶集区为重点,培育生产规模在1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家具生产及人造板加工企业3-5家,创办中型以上实木家具生产企业20家,同时进一步完善木材产业链,充分利用木材加工副产物,在企业内部、产业之间、社会层面等方面构建完整的木材循环经济体系,力争形成木材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完整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木材产业产值力争超过120亿元。
  五、保障措施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为加快林业发展,要有组织保障、政策支持、机制创新、资金保证、科技支撑、人才培养、法制保护和文化倡导。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
  把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建立健全各级政府领导林业建设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目标考核体系。组织编制湿地生态修复建设保护、珍贵树种保护利用等林业重点专项规划,完善林业规划体系,强化林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中的调控与约束功能。要切实加强对林业发展战略的组织实施,对规划中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列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县(区)林业局的年度工作计划,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调动林农和企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是制定和落实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要结合各地实际抓落实。保持现行林业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进一步制定和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
  (二)宣传发动,形成全民办林业的良好氛围
  以政策作引导,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大力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林业建设,努力促成全市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新格局。运用宣传发动、表彰带动、检查促动等手段和植纪念树、开展绿地认养认种等多种形式,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向纵深发展。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土地日、气象日等重要纪念日,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以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动员公众参与;提高全民对保护森林、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精心策划和组织植树节、“爱鸟周”等宣传活动,树立一批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爱护野生动植物的典型,形成良好的群众广泛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氛围。
  (三)加大机制创新,不断探索完善发展融资体系
  林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各级政府扶持和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林业建设资金。一是以加快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大力推进林业体制、机制的转轨步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放活林业经营权,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林业生产领域集聚,依法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二是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三是深化国有林场、苗圃经营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与林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管理体系。四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吸纳部门、金融、工商资本、各种经济组织等资本和力量,同时积极吸收外地资本、技术,加快林业发展。按照《森林法》的规定,尽快完善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和社会筹资力度,多渠道筹措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确保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五是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建立由财政部门负责保费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乡镇政府及林业部门负责农户的参保工作、保险公司负责保费的收缴及查勘定损、林业部门负责提供辖区内灾情灾害发生、损失情况等信息,指导林农及时做好灾害预防、协助保险公司做好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及灾后查勘定损的工作机制。    
  (四)加强法治建设,强化依法治林保护管理力度
  大力宣传《森林法》、《种子法》等与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林业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林。加大林业执法力度,规范执法程序,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严禁随意乱挖野生植物,严格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依法保护林业经营者的正当权益,保护森林资源不受侵占,保护林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林业执法队伍管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森林公安作用。稳步推进林业综合执法改革,加强林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建设廉洁务实、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认真组织宣传国家已经颁布的有关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法律、规章,不断提高全社会依法治林的意识。加强对执行有关法律、规章情况的监察、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作用,加大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作用,鼓励广大群众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五)加大投入,加强行业能力建设 
  一要确保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将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有害生物防治、林业执法监管、科学研究与推广示范、生态宣传等支出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将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和相关行业发展规划,落实好林业重点工程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二要争取项目投入。建立健全林业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林业项目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等财政支农资金和扶贫资金,要适当增加对林业建设项目的投入。三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利用优势项目,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林业生产和生态产业建设上来。四要加大对林业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林业资金按政策规定使用,提高林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五加大林业队伍建设投入。要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市、县区要组建林业综合执法专门机构,安排专项编制,纳入财政预算。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